“奢侈”,源于拉丁词Luxus,原意指“极强的繁殖力”,但其后来演变为浪费,无节制,甚至放荡。在我们社会中,奢侈消费常常被认为是炫耀消费,过度消费,甚至是入不敷出的同义词。然而在经济学的意义上,奢侈本身并不是一个贬义词。其实,奢侈的不同含义是有不同的社会文化,社会结构及经济条件决定的。20世纪初出版的《奢侈与资本主义》的作者德国经济学家桑巴特把奢侈分为量和质的差别。数量方面的奢侈与挥霍同义,比如,让一百个人去干一个人就能完成的工作;而质量方面的奢侈就是使用优质的产品,由此而产生的奢侈品概念以“精制品”为典型,即对产品进行普通用途的加工之外的任何再加工。

由此,我们发现奢侈的行为有着旧式奢侈和新式奢侈两种不同的表现方式。比如一部手机如果是因为其先进的技术和为客户提供超值的功能而是价格不菲,那么,生产这种手机就是倡导的新式奢侈;相反,如果一部手机不是因为其卓越的技术性能,而是因为镶有钻石的黄金外壳而是价格昂贵,那么,生产和消费这种手机就是倡导的旧式奢侈。

新式奢侈重视消费的功能性而不是消费的物质性,是用知识和智慧来对待和使用各种原材料,更讲究创造性,并彰显个性。这样的产品和服务质量更好,品位更高,也更让消费者心驰神往,价格不菲,但还不至于贵的遥不可及。它不同于那些超高商品或者传统的奢侈品消费。新奢侈永远是基于情感需求之上的,消费者对此类产品和服务所倾注的情感远远胜于其他。给消费者带来的情感价值:冒险感、安全感、自我表现感,是真实而持久的。

新奢侈的主角不一定是富人,核心也不是区分社会地位,而是情感与文化品位的体现。新奢侈的消费者除了有一定的消费能力外,热爱生活、有一定的文化内涵、注重环保、并且拥有一个健康积极的心态。